编者按
深海通常是指水深超过一定界限的海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也有认为是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深海开发是当前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方向,涉及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研、深海基地建设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资源的日益紧张,深海开发现已成为各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海开发对所需材料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具备高强度、耐腐蚀等特性,还需要适应深海复杂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深海导航定位、深海信息获取与处理、深海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均需要高性能材料的支持。而钢结构作为一种轻质、高强、耐腐蚀的材料,在深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期特推出钢结构在深海发展应用的前瞻报道,邀请读者共同思考钢结构在深海开发上的无限可能,欢迎留言。 近日,中国批准在南海水下2000米处建设一个名为“冷泉”的生态系统研究设施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设施是目前国际首个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国际最大尺度的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与深海甲烷物态演化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计在2030年前后投入使用。投用后,该设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深海研究设施。 根据已公开材料,世界上最早的水下研究实验室于1962年在法国马赛海岸10米深处建立。该项目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下栖息地Conshelf I,由大概5米高、直径2.5米的水密性不锈钢圆柱体钢结构组成,容纳了两名海洋学家进行为期一周的实验。 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探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深海钢结构作为海洋工程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潜力日益凸显。本文将从深海钢结构的应用现状、技术挑战、发展趋势及潜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钢结构在深海的应用优势 钢结构在深海领域应用的探索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研制具备深海隐蔽探测、试验与作业能力的NR-1号核动力工作站,其耐压结构由HY-80钢制成。21世纪初,美国就千吨级NR-2项目展开论证,包括了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考古学等民用任务需求,形成了多种建造方案,其中在900米级和1500米级这2个设计深度等级对应的耐压壳体材料为HY-130钢和HY-100钢。 根据已公开资料,钢结构有着高强度、耐腐蚀、可焊接等优良性能,在深海资源勘探、基地建设等高压及复杂海洋环境下有着应用优势。具体来看,一是钢结构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韧性,能够承受深海高压和复杂海洋环境的挑战。二是通过特殊的防腐处理,钢结构能够抵御深海环境的腐蚀,延长使用寿命。三是钢结构是一种可回收材料,符合环保要求,有利于深海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钢结构可以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深海开发的效率。 从应用现状来看,钢结构目前在深海导管架平台、深海采矿设备、深海科研与观测平台等方面均有应用。如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该平台导管架总高338.5米,总重达3.7万吨,作业海域平均水深约为324米,大量使用了由国产高强钢制造的钢结构,包括导管架、桩腿和上部模块等。又如,深海采矿车、深海采矿机器人等设备需要在极端环境下作业,可在巨大水压和腐蚀环境下服役的钢结构便成为其主体结构材料的首选。 钢结构在深海应用面临的技术挑战 受深海特殊作业环境的影响,钢结构在性能、工艺等方面均面临技术挑战,发展空间较大。 一是材料性能挑战。在高强度与轻量化需求上,深海钢结构需要具备高强度以承受深海的高压环境和极端气候条件,同时轻量化以降低建造成本和提高运输效率。这一需求推动了高性能钢材的研发,如420兆帕级甚至更高强度的钢材,但这类钢材的生产技术难度大,且需要确保其在深海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耐腐蚀性的高要求上,钢结构在深海环境中会长时间暴露在盐雾、潮湿和海水等腐蚀性介质中,这要求钢材必须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传统的防腐措施可能无法满足深海环境的长期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新型防腐材料和防腐技术。 二是设计与施工技术挑战。在结构设计上,深海钢结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深海的水压、温度、海流等环境因素,以及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这对钢结构设计,尤其是连接方式提出极高要求。在施工技术上,深海环境下的施工难度极大,需要面对深海高压、低温、黑暗等恶劣条件。这要求水下机器人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并需要配备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是检测与维护技术挑战。在检测技术上,深海钢结构的检测需要采用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以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维护技术上,深海钢结构的维护需要采用特殊的设备和工艺,以确保维护的质量和效率,且深海环境下的维护成本高昂,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 深海钢结构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已公开的资料,钢结构在深海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一是深海资源开发。随着深海采矿、深海油气开发等活动的不断增加,对深海钢结构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二是深海科研。深海科研需要依赖深海探测器、深海潜艇等设备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些设备需要用到钢结构这类材料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三是国防建设。钢结构这类材料在国防建设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如深海潜艇、水下导弹发射装置等都需要依赖钢结构来保证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从发展趋势来看,深海钢结构性能要求将进一步提升。 一是向更高强度、更高韧性方向发展。随着深海资源的开发向更深、更远的海域推进,对深海钢结构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是提升耐腐蚀性能。为了解决深海环境下的腐蚀问题,深海钢结构材料将采用更加先进的防腐技术,如涂层防腐、合金化防腐等,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 三是优化焊接工艺。深海钢结构的焊接工艺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且涉及后期维护。未来,将更加注重焊接工艺的优化和创新,以提高深海钢结构的焊接质量和性能。 四是加速数字化、智能化。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海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监测等过程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对深海钢结构发展的建议 为了推动钢结构在深海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针对深海环境的特点,加大对深海用钢材料的研发力度,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满足深海开发对材料性能的更高要求。 二是优化结构设计。针对深海开发的具体需求,优化钢结构的设计,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建造成本。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同步建立健全深海用钢结构的标准体系,规范材料的选择、设计、制造、安装等各环节,提高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互认,推动钢结构在全球深海开发市场的应用。 四是完善产业链与供应链。构建完善的钢结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提高材料的生产效率和供应稳定性。同时,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推动钢结构在深海领域的广泛应用。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钢结构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钢结构专业人才。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钢结构在深海领域的国际化发展。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未来,钢结构能在深海开发上做出重要贡献,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